首页 > 工作动态 > 中心新闻

献身地质永远向前——王宏同志事迹介绍

发布时间:2010-04-30

王宏,男,汉族,1948年7月出生,河北乐亭人,中共党员,现任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海岸带与第四纪地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5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水工系(今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旋即分配至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30多年来,他以渤海湾和环渤海海岸带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所涉及的海陆变迁、海面升降、地层演化等重大地质环境问题为主攻方向,进行地质学、地貌学、同位素地层学、新构造活动与年代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土资源大调查、国家海洋局“908”专项及地方委托的近20个项目或研究课题。近10年来,撰写或组织提交了各类研究报告20余份,王宏及其科研团队共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20篇)。他先后被授予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科协优秀科技工作者、部级科技管理先进工作者、“十五”科技先进工作者、天津市劳动模范及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0年4月,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王宏所带领的科研团队被天津市总工会和全国总工会先后授予“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状”、“工人先锋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

1980-1990年代,王宏两次被选派到比利时留学,先后获得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在近八年的留学生活中,他抱着更多地掌握先进科技知识、日后报效祖国的愿望,刻苦学习,克服了许多困难。初到国外时,班里十几个同学中,只有他一个中国人。由于以前学的是俄语,而老师均用英语授课,刚开始连课程表都看不懂,上课全神贯注也只能听懂个别单词。每天下课后,都要借同学的笔记重新学习。第一学年的期末考试,十门课中有四门需要补考。为了尽快提高英语水平,王宏报名参加了英语培训班。那一阵子,他利用下课后的时间向同学请教,每天晚上再学三、四个小时英语。尽管劳累,但英语水平渐渐提高了。解决了语言障碍后,他扎实的地质业务功底开始显露。他的硕士论文野外研究地点之一是比-法边境的一处采土场。白天骑自行车去野外,夜里借宿当地小村子的图书馆,只有行军床、几条毯子和一把烧开水的壶相伴。在这种较为艰苦的条件下,他仍然坚持做好野外工作。两次留学的经历,不仅让他学到了先进的地质科学知识理论,也培养锻炼了他野外生存、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勇气。

应该说,上学之前在内蒙古的知青插队生活、长春地院(今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良好的校风和国外艰苦求学的经历,为他干好地质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5年年初第二次回国时,正值国家地质事业的困难时期,科研经费极为紧张,天津地调中心各方面状况正处于低谷,作为“一老一新”特色之一的第四纪研究,处于极为困难的阶段。王宏在回国前自费花300美元购置了一套人工取样钻,回国后,最初的两年间仅靠3万元留学回国人员启动经费和2万元地质科研匹配经费,开始“创业”。当时办公费极少,甚至要靠自己花钱购置必要的文具。他就是在这种困难条件下,团结同事,慢慢打开局面,为数年后海岸带与第四纪地质研究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基础。

了解王宏的人都知道他做事认真。他的野外记录本经常被年轻人当作范本传阅。翻开他的野外记录,看到的是用工整笔迹所做的尽可能详尽的描述。

多年在野外一线的经历,使王宏懂得野外观察与实践的极端重要性,真正干地质要靠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正是这种认识,促使他始终坚持一线调查。

无论是在陆上还是在海区,地质工作都要与野外的酷暑、严寒甚至危险相伴。22年前的一次野外车祸,曾经使王宏险些失去生命。那是发生在1987年12月5日的事情。当时王宏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一个项目组的成员,去四川凉山州盐源县3,000m以上的山区开展野外工作。十二月初的川西山区已经降雪,汽车要加挂防滑链缓慢行驶。那天他们一大早就出发去野外,傍晚返回西昌的路上,汽车在一个右转急弯处翻下七八十米的深沟。王宏清醒过来后,腹部疼痛,已经站不直身了。他一边招呼其他同伴、一边用尽全力从深沟里爬上公路,拼命地在路上拦车。司机和车上的好心人都赶过来救人。王宏忍着腹背剧痛,和大家一起从深沟里把伤员背上公路。到医院检查后,发现王宏脾破裂、腰椎压缩性骨折。那次事故中,十个人的项目组四人遇难,王宏被摘除了脾脏。意外的创伤,丝毫没能使他的热情减退。现在,62岁的他仍然坚持在野外一线。同事们说:“在野外,王宏经常冲在前头。”王宏则说:“我的适应性很强,(车祸)受伤对工作几乎没有影响。如果不是别人问起,我都几乎把这件事忘记了。”

在野外的日子里,他们曾经有一天连续打7个6m全取心孔的记录,在泥泞陷脚的泥质潮滩上跋涉3-4千米、直至涨潮水齐腰进行水准测量。特别是2005年开始海上调查后,遇到的危险更多。因为调查区包括靠近岸边的潮间带,不能租用大船,而只能使用10余米长的小木船,因此,从近岸处到离岸3040千米的浅海区,遇到5-6级风浪,是常有的事。一次在马棚口离岸20千米处调查时,波浪越来越高、还下起小雨。他们紧急收回仪器,准备返航。当时,若返回停泊处(南疆港30万吨油码头)有30-40千米、即便独流减河口也有10余千米,长达3-4小时的回航时间,危险很大;紧急中,决定依靠GPS定位、去船老大从未到过的南侧歧口渔港。另一次,白天在大口河海区从南向北绕过离岸20余千米的黄骅港突堤,到老狼坨子海区打钻,夜里10点多漆黑的海面上,完全凭借白天记下的GPS坐标,从北向南绕过突堤,然后夜泊离岸20千米的海面。还一次,年轻人的工程船夜里10点多失去动力、又遇到大风,偏偏王宏留在港内因退潮而无法前去救援,那种内心被啃噬的焦虑,非外人所能体会。直到次日凌晨1时,当救援船靠近岸外10余千米处的工程船,见到大家时,王宏才放下心来。艰苦环境的磨练,反而增强了他的工作信心和勇气。

多年来,王宏和他的科研团队坚持求真务实、积极探索和注重创新,逐渐完善了以查明海岸带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为主要目标,包括人工浅层全取心钻探、水准测量、浅剖仪-测深仪-旁测声呐调查、底质取样等在内的渤海湾泥质海岸带野外工作方法。在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首先承担了海岸带大比例尺区调、在渤海湾开展了AMS 14C测年及14C数据的系统校正、建立了环渤海14C数据库、开展了渤海湾210Pb和137Cs示踪与现代沉积速率调查,开展了牡蛎礁的稳定同位素(18O, 13C和87Sr)研究,深化了晚更新世以来陆域地层研究(发现了全新世以来8次、晚更新世以来3次海水影响增强事件)、首次开始了渤海湾西侧潮间带浅海区全新世地层结构研究(划分为5个沉积单元),培养了自己的有孔虫、硅藻、软体动物和孢粉鉴定人员(分别研究了渤海湾西部潮间带浅海区现生有孔虫、硅藻和软体动物群,以及它们重建古环境的作用)。在天津地调中心建立了从事海岸带地质调查与研究的团队,确立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泥质海岸带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研究与趋势预测”方向,并使之成为国土资源大调查的一个活跃分支。

地质事业不但是人类探索自然的需要,更是在新形势下服务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肩负着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光荣使命。近年来,在完成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任务的同时,王宏及其团队还积极主动地为社会需求、经济发展服务,先后承担了国家海洋“908”专项中的天津市沿海地区潮间带浅海区调查、海岛调查及潮间带后备土地资源评价、黄骅港及周边地区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天津滨海新区南港围海造陆区地质环境评价、天津港应对海面上升及极端增水的对策研究、天津海区活牡蛎礁调查、天津海区人工渔礁选址、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新划界地质勘查等10余项地方委托项目,逐步开创了泥质海岸带公益性地质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良好局面。为查明渤海湾西岸海岸带地质环境现状、评价围海造陆和沿海平原的地质条件、防止风暴潮灾害及天津滨海新区(及天津港、黄骅港)防潮堤高度评估、海区工程建设稳定性、开发渔业资源、提高决策者和公众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王宏在地质科学研究中注重国际合作,先后与斯通尼布鲁克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美国地调局海岸带中心、德国下萨克森州地调所、德国莱布尼兹应用地学研究所、奥尔登堡大学及北卡罗莱纳大学等开展了泥质海岸带大比例尺区调、210Pb和137Cs测年、硅藻与有孔虫、牡蛎礁古环境重建等多项合作研究。

王宏注重对新生力量的培养,努力把年轻人推向第一线。注重为同事和学生们创造尽可能好的条件和环境,对年轻人给予热心扶持和悉心指导,从而使整个团队成为了一个团结的、确立了较高目标的、能打硬仗的科研群体。

多年来,王宏尊重同事和学生、尊重他人的发现,团结大家一道工作、共同进步;同时,将自己的学识毫无保留地与同事和年轻学生们分享。尊崇科学研究道德修养,充分尊重他人的劳动与成果,为同事和学生们提供机会,在共同署名发表论文时,从不利用自己的身份,而是尽可能让别人在前面。作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他培养了10余名硕士、博士,包括地层古生物(有孔虫、硅藻)、现代沉积物测年(210Pb和137Cs示踪)、沉积学、同位素地层学的专门人才,其中牡蛎礁研究已跻身国际一流行列。在与德国、美国、葡萄牙等开展海岸带地学合作研究中,主动为中青年科研人员创造条件,鼓励他们直接参加国际交流。近年来,他所在的科研团队的年轻人先后有11人次、累计11个月在国外从事实验研究、参加国际会议;按计划,今年还将有4人次、近5个月在国外开展合作研究。

在中国18,000千米的大陆岸线中,泥质海岸带约占五分之一。泥质海岸带是中国三大都会圈—珠三角广州都会圈、长三角上海都会圈和京津都会圈的天津中心城区滨海新区—的所在地,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与砂质、岩质海岸带相比,该类海岸带的地质、生态环境更为脆弱,无论自然因素本身的改变抑或人类活动的干扰,均可产生明显的影响。包括天津中心城区及滨海新区在内的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经济区带环境地质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海岸带地质问题。王宏所从事的泥质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关系到这一重要区带的地质环境安全、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将此作为国家发展的长远战略。国土资源部也将“全球变化的地质记录”作为一项新的重要任务。这一新的形势,使他更加意识到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意义。今后,王宏决心继续坚持一线,和整个团队一起,铭记使命,开拓创新,为中国地质调查与科研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