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沈保丰和张阔项目组完成的“中国前寒武纪成矿体系研究”项目研究成果报告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通过验收。验收专家组由两院院士陈毓川、李廷栋、裴荣富、任纪舜、沈其韩、翟明国及黄崇轲、陆松年、王登红研究员等组成。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副主任张永双及王惠初、李怀坤、李俊建等有关领导也参加了验收研讨会。
成果报告系统总结了中国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的地质特征和构造背景,并对前寒武纪的重大地质事件、超大陆旋回问题与成矿作用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研究。验收会上,沈保丰研究员从五个方面对“前寒武纪成矿体系研究”项目成果进行了汇报:一是前寒武纪地层对比;二是冥古宙—早期地球由天文行星演化到地质发展;三是太古宙—陆核形成、陆壳巨量堆积和绿岩带型矿床;四是古元古代裂谷—造山复合过程和地史上第一个重要成矿期;五是中—新元古代裂解事件和大规模成矿高峰期。
报告的主要创新成果包括:(1)提出华北克拉通存在2.6~2.5Ga大氧化事件;(2)提出双成矿带对辽吉活动带硼、铅锌、菱镁矿等成矿控制作用;(3)对白云鄂博矿床的成因;(4)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认识。
最后,专家组对“中国前寒武纪成矿体系研究”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在理论上有创新,对指导找矿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按设计要求,全面完成任务,成果报告评为优秀级。
(张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