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的来源:铀-235

发布时间:2022-08-08

李效广 金若时

  如果有人告诉你,一个直径为4.66厘米、只比乒乓球稍大的某种金属球体,可释放的能量等同于45节火车车皮满载标准煤燃烧后释放的能量,你可能很难相信。但理论上,确实如此。这种金属就是铀-235。 

  分三种:铀-238、铀-235和-234。其中,只有-235的原子核会发生裂变,同时释放出200兆电子伏特能量。1克-235中包含铀原子数量很多,经测算,大约是256×1019。如此,1克-235中所有原子核裂变时,释放的能量可达820亿焦耳。 

  是以燃烧的形式提供能量。1千克标准煤燃烧后释放的热量折合29310千焦。二者相比较,同等质量时,铀的能量密度是煤的270多万倍。这就是一个1千克-235球体和45节火车皮煤炭能量相当的理论依据。 

  -235受到某种外力时,会发生裂变,而其他两“兄弟”则不会。这种外力就是中子。 

  当一个中子轰击-235的原子核时,原子核会破碎,分裂成两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约200兆电子伏特的能量。这个过程称为铀核裂变,简称裂变;产生的能量被称为原子能或核裂变能,简称核能。更奇妙的是,如果新产生的中子,恰好又轰击到另一个铀-235原子核,便会引发另一个新的裂变;以此类推,如果裂变反应不断地持续下去,核能就会连续不断地被释放出来。这就是铀核裂变链式反应。在链式反应中,当大量的铀原子不受控制地发生裂变时,就会产生核爆炸。同样,当链式反应得到控制,温和而稳定地进行时,铀-235就可以产生民用核能。 

  不过,这样的链式反应不会随便发生,需要很多条件,最基本的是纯度和质量。其一,核电站燃料所需铀-235的纯度要在3%-5%之间;其二,所含铀-235总量要足够多,即质量要足够大,起码在25千克以上,这是铀核裂变链式反应的临界质量。 

  1942年12月1日,科学家利用裂变原理,在美国建成了芝加哥1号反应堆,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可控核链式反应试验。众所周知,利用这项技术随后发明了原子弹。此后,前苏联科学家发明了第一个民用核电站——奥布宁斯克核电站(Obninsk),于1954年6月27日在俄罗斯卡卢加州正式投入运行,净功率为5000千瓦,开辟了全球和平利用核能之路。 

  目前,全世界运行的核电机组共计438台。中国2020年核发电量跃居全球第二位。据世界核能协会的数据,2021年,全球核电机组发电量总量为26530亿千瓦时,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0.3%。 

  -235在天然铀中只占0.7%。在用于核电站反应堆使用前,铀-235必须通过浓缩,将其纯度增加到3%-5%之间,再送到燃料制造厂,被转化为二氧化铀粉末,然后将其压缩成小的燃料颗粒,并加热制成坚硬的陶瓷材料。这些颗粒一般为直径10毫米、高10毫米的小圆柱体。随后,这些颗粒被插入到称为燃料棒的细管中,燃料棒组合成燃料组件。每个组件中有90到200多个燃料棒不等。一旦装载,燃料会在其中停留数年。 

  1000兆瓦电力压水反应堆每年需要约27吨铀——约1800万个燃料颗粒装在5万多个燃料棒中。相比之下,同等规模的燃煤发电站需要超过250万吨的煤炭来产生同样多的电力。 

  从含碳角度看,核能是无碳能源,而属高碳能源;从技术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角度看,核电为9-70克/千瓦时,为低碳排放,而煤电为230-800克/千瓦时,是碳排放大户;从占地面积看,每1000兆瓦电力,核电的占地面积为3.37平方千米,煤炭火力发电厂约为7万平方千米-10万平方千米,而太阳能需要约75倍占地,风电则需要约360倍的占地面积。这也是大多数国家在利弊权衡后,还是对核电投下赞同票的重要原因。我国要实现“双”目标,大力发展核电是一个重要途径。 

  (转自《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