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若时

首页 > 队伍建设 > 专家队伍 > 金若时

金若时-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学者

  金若时,男,1958年10月生,硕士研究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二级,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 675)第一负责人。 

  专业方向:矿床地质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创新性的提出“煤田、油田钻孔资料‘二次开发’快速找铀”的新思路,并组织建立了相关技术方法。近年来,先后以项目负责人和工程首席专家的身份,组织开展了“我国主要盆地煤等多矿种地质调查”计划项目和“北方砂岩型铀矿调查工程”等,目前已在北方盆地取得一系列重要找矿突破,初步提交14个新发现铀矿产地,估算相当数量潜在矿产资源。其中,准噶尔盆地的成果荣获2015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科技十大进展。此外,统筹部署的华北铁矿、铝土矿和锰、银、铅锌等多金属矿勘查工作,也取得一批重要找矿新发现。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通过思路创新和新技术方法,新圈定一批找矿靶区,钻探验证发现一批矿产地、矿点,在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纪四方台组、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西缘、准噶尔盆地东缘头屯河组取得了一系列新区新层系找矿突破,提高了我国铀资源储量,促进铀资源基地扩大和形成。煤田、油气田区铀矿找矿发现对老工业基地资源接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组织开展的煤田区放射性地质环境评价工作,查清了我国主要盆地煤、铀的时空关系,取得了一批重要数据,对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促进盆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开发提供了数据支持。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组织编写了一系列砂岩型铀矿相关的技术文件,初步形成一整套煤田区、油田区找铀技术方法体系。作为首席科学家,组织实施了铀矿973计划项目,在沉积环境、成矿流体、控矿构造和成矿模式等方面提出新认识,建立了反映盆地沉积环境的序列指标体系和含煤盆地砂岩型铀矿产出的垂向模式地层层序;初步建立了钱家店铀矿蚀变矿物分带模式;创新性地提出了控制砂岩型铀矿产出的3种基本构造样式,开拓了盆地找矿新区。这些认识丰富了陆相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在实际铀矿勘查中取得较好应用。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作为工程首席和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在中心培养了一支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近70人的铀矿找矿与研究团队,团队先后被评为2015年天津市模范集体和国土资源系统先进集体。2020年,团队在鄂尔多斯盆地的找矿突破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2019年,天津市授予金若时十大科技标兵称号;2021年,金若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人次被评为天津市劳模,1人获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次被评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青年,3人被评为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地质人才。20余人成长为项目负责、副负责人。建立并运行中国地质调查局铀矿地质重点实验室和2个砂岩铀矿找矿实践野外基地,主办了砂岩型铀矿国际研讨会。目前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球科学联合会联合组织的国际地球科学对比计划IGCP“砂岩铀矿成矿作用”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关键金属专项“风成砂体系下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重点基金项目。同时,依托973项目和北方砂岩型铀矿工程,组织开展了数十次各类研讨、培训会议,对来自煤炭、石油、核工业等不同单位的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培训总人数近千人次,为我国铀矿人才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